人同人相处係咁咖嘛,呃呃氹氹
指上的婚戒
餐厅内。
男子独自坐在那里,双目无神,双手放在桌上、合十,手指不时跳动着。
似在思考,带点紧张。
似在等待,带点不耐。
忽然,他好像想起了些什么,神色霎那紧张起来。
连忙伸手进口袋,竟掏出一枚戒指。
将戒指往无名指一戴,长吁一口气。
女子步入餐厅,在男子对面坐下,笑着问:
到了很久了吗?
没有啊,我也只是刚到。
两人开始有说有笑,看似十分幸福。



早餐的咖喱饭
他和她在一起八年了,准备迎来第八个情人节。
情人节是谁发明的呢?他不知道。
他还不知道的是情人节该怎么跟她过,该准备什么礼物。
死党给他出了个主意:八年来都没亲自下厨过,要不做饭给她吃?
好主意!
花钱少,有新意,她爱吃,就这么决定了!
做饭哪里难呀!超市买盒咖喱块,往热水一扔就好了,再煮个饭,焯个菜,简单一餐就完成了……
情人节前夕,他拿着咖喱块,一脸满足地走出超市。
马路对面迎面走来一对情侣,女生挽着男生的手,两人笑得甜蜜……
撞见女朋友跟别的男人在一起,他却掉头就走……
翌日一早,他轻轻地叫醒她,说有个惊喜要送给她。
捂着她的双眼,带着她来到客厅。
她心里满是兴奋、幸福:真的是情人节求婚吗!!!
嗒哒!一大早起床精心炮制的情人节爱心咖喱饭早餐!
惊喜不惊喜!感动不感动!
两人开始一同用餐,心里各有所思。


某日的电影票
A和B两人在一起不久。
A邀请B到自己家里作客。
B参观着A的房间,浏览着A的物品。
拿起了一张电影票:没想到你居然还真的存起来了。
那是两人上次看电影的票根,是A找B要来保存的。
此刻,B将它拿起来,A这才看到电影票上的日期是:2月14日。
情人节。
可A分明记得,两人看电影那天,是2月21日,情人节一周之后。
神奇的是,票根上的电影名却是对得上。
这部电影你是不是看了两次,A问道。
两人开始陷入安静,脑里飞速运转。
由高分剧集「玛嘉烈与大卫 绿豆」班底打造的新剧「叹息桥」已于3月28日在Youku开播。
说起来倒是有点奇怪。
此剧所有权在Viutv手上。
Viutv刚刚趁着观众居家抗疫、多了煲剧的时机,打出了「二月廿九」这一张本土制作好牌。
竟然没有乘胜追击,再推一部有足够话题性的本土剧集。
另一边厢,允许Youku先于自己抢先在网络发布,甚至提供了付费即可直达结局的观看模式。
实在搞不懂Viutv高层鲁Sir在想什么。
就连主创一行人也急了。
题外话且不多说,讲讲剧集本身。
剧集在28号中午放出,我晚上开始看。
先开了个会员,看了三集。三集完,马上付款,获得抢先看后面剧情的权限。
到晚上三点,看到第九集,差点就想通宵看完全剧15集。
实在过瘾!
直至我码字的这一刻,豆瓣还没有评分,Youku首页大Banner也没有相关推荐,往下一点点的剧集里面才看到「叹息桥」的条目。

不知道今晚会不会有大号写一下、推荐一下呢?
「二月廿九」不被关注我尚能理解,「叹息桥」不被关注我真的要血书请大家看了。
当年「绿豆」在大陆网络这么火,同套班底出的剧如果真没人理,那就只能怪网络世界没有记忆了。
不过我相信不会的,毕竟现在豆瓣虽然没有分,但是长评、短评都是以四、五分居多,说明质量过硬。
人物關係複雜,玩轉「記憶加工」
虽然我上面在讲豆瓣评分、评论,但是请大家不要去看豆瓣对此剧的简介,那一段文字恶心地剧透了此剧中的主要人物关系。
讲真,我确实也不太知道该怎么去写这部剧比较好。
我实在很怕剧透了一丝一点给大家(虽然前文已有些微剧透)。
故事围绕着主角四人发生,两男两女,跟「绿豆」同样配置。
四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,时而紧密联系,时而疏远分离。
此外,还有外部数人牵涉其中,交织出一张错乱人物关系网。
不但如此,故事还涉及了两个时空:二十年前和现在。

如果说「绿豆」中的情感纠结交错的话,那么我觉得「叹息桥」中的人物情感是在此基础上至少翻一倍,继而在另一维度上再叠加一层。
精致的剧集片头揭示了这一点:每个人都只出现了半张脸,只有二十年前的半张与现在的半张结合是那个完整的角色人物。
了解到这里,可能已经有人开始觉得有点头大了。
但这还只是开胃菜。
「叹息桥」在Youku上的推荐语是「林保怡陷爱情罗生门」。
罗生门事件,即指当事人各执一词,事实的真相不得水落石出。
「叹息桥」每一集前、后两部分分别讲述20年前和现在发生的事情。
特别的地方在于,每一集的现在部分,都只通过特定的一个人的视角进行阐述。
更为别致的是,就好像「纸牌屋」、「伦敦生活」一样,这一选定的人物会打破第四面墙,直接与观众对话。


须知道,记忆是对外在信息的加工,是一种主观的真实。
简单来说,发生在两个人身上的同一件事,两个人对此的记忆可能是截然不同的。
A与B吵架,A明明记得自己不断退让,是B咄咄逼人。而在B的记忆里面,或许恰好是反过来的。
演員演技精湛,不懼一場多拍
巧妙的地方在于,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记忆或许不同,但往往出现差别的是过程,结局却是相同的。
情侣闹分居。
男方记得的明明是自己努力维护尊严,帅气地转身而去,头也不回。
女方却记得是自己呵斥对方,令其搬走,留下死狗一样的他在原地。


事实是什么?
不需要事实。
这样的呈现手法,给观众带来了不小的挑战。
同一场景可能相隔几集之后会再次出现,第6集发生的事件到了第13集才得到响应,观众或需要回溯到前面几集才能对故事有整体认识。
要搞清本身就错乱的人物关系本就不容易,这一手法使得观众更容易「理还乱」。
怪不得有网友说爱情剧看出了悬疑剧的感觉。
另一方面,更大的挑战是留给演员们的。
这一手法要求演员同一场景下,演绎两次甚至更多。
而每一次的过程不但不一样,演员还需要把握好角色的情感态度。
男方记忆中,对方霸气逼人,自己逆来顺受。
女方记忆中,自己温柔客气,对方千依百顺。


在这一场景下,女演员需要完成从魔鬼到天使的转变。
确实,卫诗雅在此剧中的表现是有惊喜的。
林保怡、周家怡自不必说,陈奂仁确实是逊色的,而卫诗雅虽然表演经验不算多,此番担纲主角,对角色的不同面的拿捏,我认为是相当不错的。
在两位戏骨的角色都比较内敛、含蓄的情况下,演绎相对外放角色的演员的缺点其实非常容易暴露。
相信首次作为监制的林保怡也给了卫诗雅开了不少小灶,方才有现在如此成效。
玩轉鏡頭語言,畫面構圖講究
不但整个故事及其呈现形式吸引,整部剧集的画面让我叹为观止。
导演很爱「限制」。
大量场景将人物的活动限制在画面中的一半、三分之一、四分之一,甚至五分之一。
这种限制,更多是他们的一种风格、偏好。
导演二五自述其实也没有特别的原因,就是想这么拍、喜欢这么拍。
在某些场景下,这样的镜头确实带来了一些故事以外深层的意味。
在大部分情况下,这种限制为观众带来了一种逼仄局促的感觉。
这感觉会由观众的观感,作用于观众对人物关系的理解。
比如看似亲密的两人,画面也为其增添了一份压抑难忍。

除了构图带来的新鲜感与镜头文本,这部剧的摄影/剪辑也非常「好玩」。
比如利用地面倒影。
比如较多的跟拍长镜头。
比如第5集刻意营造的恐怖片氛围(不能截图,看了就知道)。
比如利用镜子完成的对话正反打。

之前提过,有行家说「二月廿九」是少有的会打光的剧。
我觉得,「叹息桥」在摄影上也为观众带了很大的惊喜。
先參優酷一本,故事下回分解
整部剧最大的遗憾大概便是Youku。
Youku抢先播,却没有大肆宣传,两家公司的py交易真让人云里雾里。
不过对于观众来说,有好作品可看就足够了。
通篇下来,我写了我觉得算是比较吸引、有趣的地方。
关于最重要的故事本身,几乎没有怎么提到过。
就跟文首三个小故事一样,这是一个关于相处、欺瞒的两性关系故事。
通过不同人的视角呈现所谓的感情、所谓的真实,一层一层地撕开外面的保护壳,把其中的虚假、残忍、无奈揭露出来。
所以我不敢在这一篇里面写太多故事相关的,就怕剧透太多。
这部剧,就适合用对待悬疑剧的态度,将剧中人物关系一步步地抽丝剥茧。
一口气看到结局,心怀满足,又怅然若失。
过两天,可能会出一篇关于剧情的讨论,就不在这里多写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