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完这两小时,既满足,又空虚
我还挺期待这部《1917》。
战争片、长镜头,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。
甚至之前还没看的时候就觉得它要拿奥斯卡(主要是因为不想《寄生虫》拿)。
从我知道这部片开始,我就很期待在电影院里面看。
这样一部强调镜头、强调沉浸感的电影,若是不能在大银幕上观看,我认为会错失很多,也会影响对其的评价。
然而,上映遥遥无期,我还是没忍住下了资源。
看完之后,感觉迷之神奇,先是非常满足,忽而顿感空虚,有如进入了贤者时间……
故事讲的是一战时期,德军一支部队撤退,而英军正准备追击,痛打落水狗。
然而,身处另一处战线的英国将军察觉到这很大可能是一个陷阱,德军佯装失利撤退,等待英军追上,反咬一口。
一旦中计,过千名士兵将命丧于此。
虽然识破了德军阴谋,却想不到德军细致如此,连电报线也给弄断,英军情报无法传到最前方。
这时候,英军剩下一个办法:派两名士兵跑到前线传达指令。
我的满足来源于三方面。
其一,我有一段时间没看电影了。
早两个星期看得比较多,然后停下来,开始追《二月廿九》,再而玩了一星期游戏……
这次重新投入电影的世界,感觉十分放松、治愈。
其二,是对这部片的期待。
其三,是电影带来的沉浸式体验。
这种沉浸式体验很有打游戏的感觉,让我好像在玩《使命召唤COD》一样。
投身在一战战场,踏出泥泞战壕,穿越无人禁区,闯入敌方阵地,踩过地雷,避过枪弹……
两位卒仔如此拼命,只为传达一条长官下达的命令。
而我自己,既像以第三人称操纵着其中一位,也似乎是静默的一路陪伴的第三人。

确实,无论我的观感更偏向于哪一种,这都会是一次很不错的体验。
只是,全片下来,我发现我无法确定“我是谁”,我的身份,或者说角度是存在变化的。
这就让我感到很疑惑。
一般来说,看电影的时候,我们都是第四面墙以外的真正“第三者”。
超长镜头增强了代入感,让我有了身处其中乃至成为角色的感觉。
奇怪的是,这个镜头的视角在中途又会变化,将前面的感觉给打散。
一开始,镜头是人的视角。

随着主角的言行举止,不断进行推拉升降,观众也跟随着镜头融入其中,或代入一角色,或成为旁观者……
这是“人”共同行走的视角,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做得都很好。
而当影片进入了后半部分,就好像忽然换了一种风格。
它依然是长镜头,所谓一镜到底,但从这开始它就不再是一个“人”,而是“神”。
镜头强迫我从前半部分的沉浸分离出来,刻意地疏远了与主角的关系。
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:影片的长镜头究竟想表达什么?
努力而刻意地制造出来的“伪一镜到底”对于内容有什么帮助?
确实,战争片中的长镜头是一个不算特别新颖但的确有意思的选择,观众更能体验战场中的紧张以及恐怖。
可若这贯穿全片的手法只是为了突出这么一种氛围,那未免也太过不值得。
回到表达上。要知道这个手法帮助了什么,那先要知道这部片在说什么,想突出什么?
这个问题让我更觉空虚。
因为我没觉得他讲了什么。
坦白跟大家说,看的时候,我有那么几刻眼角湿润。

但回想起来,那都是我在给自己加戏!准确来说,是我给这电影加戏。
我为片中剧情脑补了太多情节,以及一些电影以外的事情,然后自己把自己给感动到了。
电影本身呢?没说什么新鲜的、特出的。
人物的成长太过突兀而刻意,主题的升华又显得庸俗而无聊……
更不要说片中的强烈不真实感。
好笑的时候,看的时候我明明察觉到了,却选择了“原谅”。
比如,一架战机坠毁,士兵呼救,枪声两响,这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足以引起高度关注。
可几分钟后赶来的车队人员显得那么从容。

而明明距离那么近,主角对于他们的到来似乎毫无察觉。
对于观众而言,他们就好似凭空出现的一样。
不禁想起毕赣的《地球最后的夜晚》,我觉得那说的就是一场梦。
而《1917》让我看得莫名其妙,忍不住在想这会不会又是一场梦。
虽有以上种种,可到了正式上映时,我想我大概还是会再看一次,或许大银幕会给我不一样的感受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