寄生虫,共生人
看标题就知道今天要写什么了。
讲真,原本不是特别想写。
倒不是说不好看什么的,只是不知道怎么去写。
这能算一部现象级的电影吧,大佬们都从不同角度写了不少了,我这米粒之珠不敢与明月正辉。
推荐那是更加没必要的。上次都说了,连磁链都不知道的人,都对这部电影有着这么大的兴趣,街知巷闻了,何需再推荐。
但是,有人说期待我写一下。尽管可能只是客套话,还是写点观后感吧(其实已经拖了整整一周了)。

为什么这部片这么火?
第一个原因,我觉得是因为我们穷。
真不是皮。
诚然,大部分人并未落到必须蜷缩在洗手间角落找 Wi-Fi 的地步,但我们依然能容易地产生同理心。

穷,我指的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定义,不是揭不开锅的生活状态。
而是欲求不得。
新 iPhone 发售了,很多人都想要,也有很多人买得起。
但想要又买得起,并不代表真的会买。
人总是不易满足的,总是想要更好的,却总是囿于某些原因得不到,这些原因很多时候可简单归结为“钱不够”。
所以我们会羡慕,会酸,甚至极端得会仇恨。
因此尽管我们与片中人物并未在同一生活水平,我们目前也还十分相信自己的理智,我们早有了理解片中人物的心理基础。
有理解基础,理解,不代表就会喜欢。
不是为了装逼,但我真的对此片无太多感觉。
看完第一感受就是很怪。
它太好懂了,太精致了。这也是我认为它火的另一个原因。
背景——发展——高潮,三段式一气呵成。但它并不顺理成章。
大佬们说这叫寓言式电影,无须过多考虑背后逻辑关系,有点生硬与片面是正常的。
这是一个关于贫富的故事,一个关于阶级的故事。
电影里用空间象征阶级。
贫民区的半地下室,豪宅的保姆房与地下室,豪宅的楼上。
又用空间隔开阶级。

豪宅初见太太,公司初见先生,以及最终从二楼望向庭院,都有一块玻璃将双方分隔开。
看得见,触不及。
这层玻璃的作用,除了阻碍阶级的流动,还为阶级双方提供各自需要的养分。
寄生虫不断向宿主索要,以壮大自身。
但若是想取而代之,注定会失败,宿主死亡,寄生虫也没有生存的可能性。
这是此片的绝望之处,暗示了阶级之间绝对的距离以及流动的不可能性。
但宿主能离开寄生虫吗?
这是一个很难下判断的问题,但片中若有若无地暗示我们,也不能。
双方其实是一个稳定的共生关系。
以前的管家大妈及其丈夫恪守在自己的岗位、阶级上, 与雇主相安无事,工作了这么多年,俨然房子的另一面的主人。
离开了管家,雇主也无法很好地打理家里大小事务。
这便是共生的理想状态。
正因此,雇主对管家等人(一开始的以及后来的)有着一定的容忍度。正如先生所说,只要不越界即可。
这种宽容、友善,乃至片中所谓“单纯”,源于他们的不在意。

因此有种观点:富人是虚伪的。
我觉得这种看着正确的废话挺好笑。
印象中,雇主除了背地里表达过些许嫌弃,并未做过什么事,就连当面提出都没有。

明明保护对方尊严到这地步了,却被人拿着几句话放大然后大力抨击,也是无奈。
谁还不是个虚伪的人?

明面里唯唯诺诺、有求必应,背地里说对方傻白甜,难得这吃相不是更难看吗?
阶级一换,评论过万。
明明贪婪是原罪,错的却是有钱人。